十字韌帶攻略2-十字韌帶受傷受損機制及保守治療


十字韌帶攻略-從結構上看前十字韌帶受傷

 

小林是打籃球的愛好者,在一次卡位的過程中,不慎被對方相撞,對方大腿拐到了小林的膝蓋,小林瞬間聽到啪一聲後,他就站不起來;隔天,小林的膝蓋腫得跟麵龜一樣,去找了骨科檢查,醫師做了一個前抽屜測試後,表示可能是前十字韌帶斷裂,並且安排核磁共振做更進一步的檢查。

 

前文介紹了十字韌帶的功能,接著要讓大家了解受傷的機制

 

十字韌帶受傷機制

在高速的運動方式中,當十字韌帶處於受到張力拉扯狀況下,同時又受到高速拉伸或扭轉,會造成損傷。

 

n   前十字韌帶

研究發現,前十字韌帶受傷70%與運動傷害有關,如:足球、滑雪、籃球、羽球等,在跳躍著地、急速用力減速、急切或單腳著地時旋轉下肢而產生。

 

n   後十字韌帶

根據研究後十字韌帶受傷的比例相對前十字韌帶較低。後十字韌帶常見的受傷方式是膝蓋彎曲時,對脛骨近端直接撞擊,產生脛骨旋轉;在需要屈膝且需要碰撞的運動中,如:柔道、橄欖球、足球等競技項目時常遇見。

 

歸納十字韌帶受傷的關鍵因素

1. 膝蓋完全伸直,股四頭肌強烈收縮時,發生扭轉;或是膝蓋彎曲,腿後肌強烈收縮時,發生扭轉。如:起跳直腿著地落地時發生膝旋轉;跑步單側腳落地瞬間。

2. 膝關節內外翻時,遭受撞擊。如:於站立時,被人從膝關節外側頂撞。

3. 在脛骨固定時,股骨過度內轉或外轉。如:轉搶到籃板球轉身傳球。


image.png



十字韌帶受傷分級:

第一級(局部撕裂):打直或彎曲時有輕微疼痛,但不影響膝蓋穩定性及日常生活功能。

第二級(不完全撕裂):做徒手特殊測試時,膝蓋有劇烈疼痛,關節感覺鬆弛,日常生活有影響。

第三級(完全斷裂):近端脛骨明顯下陷,膝蓋穩定性差,對日常生活功能影響大。

 

十字韌帶受傷會對膝部結構造成什麼影響?

十字韌帶受傷後,會造成到膝部不穩定,如果沒有適當的復健或重建,會有很高的機率引發內側韌帶或半月板撕裂,甚至患上關節炎。

 

若經醫生評估不需進行手術,除了物理治療,可採用保守運動訓練。

保守運動訓練復健分為四個階段,分別為保護階段、過渡階段、功能性階段、預備重返賽場階段

 

 

十字韌帶受傷的保守療法

n   保護階段:(受傷後1-6周)

目標:控制腫脹(抬高、增加循環、冰敷、物理儀器治療)、穿戴支架並限制膝屈角度在90度以內(訓練則讓膝屈角度限制在70度以內)、訓練股四頭肌。

 

n   過渡階段:(受傷後6-12周)

目標:膝蓋完全角度、增強本體感覺、增加肌力、確保訓練時沒有代償(重心偏移、膝外翻)、避免膝蓋過度伸直和脛骨旋轉。

 

n   功能性訓練:(受傷後12-16周)

目標:視肌力可進展到單邊訓練、股二頭肌在可承受範圍進行等長訓練、敏捷性訓練先著重於品質和協調性(這部份看選手的項目需求再考慮是否進行訓練)。

 

n   預備重返賽場階段:(受傷>16周後)

目標:依據專項性設計增強式訓練、跳躍技巧、落地技巧、閃切技巧、多方向性改變技巧,傷後至少六個月才能從事專項相關訓練。

 

 

Reference:Wang, Dean, et al. "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PCL injuries: goals of rehabilitat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nservative care."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11.2 (2018): 290-297.